
靜待花開 做贏在終點的教育
舞陽縣育才實驗學校位于舞陽縣開發區寧波路北段。師資不穩但基礎教學質量較強、生源不佳但教育發展一直向好。自建校以來,教學質量一直居于舞陽榜首。這是校董事長、校長李松山一直以“文化”為帆、“質量”為舟、“課改”為槳的結果,這也是這所學校教育夢起航的源動力和持動力。
一、做贏在終點的教育
走近舞陽育才,迎面看到的是學校起始時根據賈湖地域、歷史文化而研定的,簡單易記卻又蘊含著學會做人的道理。遠遠就可以看到處在大門南側方形柱正面上方的一個大型版面:“靜待花開,做贏在終點的教育”。它提醒著老師對學生要有愛心、耐心,教育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靜待”中含有激勵和引導,激勵學生要立志、勤奮最終才會贏;引導學生愛拼才會贏,愛拼就能贏。
學校現有12個年級89個教學班,學生3800余名,教師278人,其中在編教師105人。正如“源”教育理論提出的:“教育就是育心,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的本然使命是提升生命的價值和質量。”為此,學校在全面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積極構建校本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自我教育等。
德育教育除了常規的活動外,讓學生堅持記“文明十條”和“道德承諾”,引導學生把每天關于生活、紀律和學習的12個日常行為進行記錄。在此基礎上堅持讓學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中,行為得到規范,素質不斷提高。學校的德育教育始終堅持“尊重個性差異,激發生命潛能”的辦學理念,通過開展一些活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視覺標志——校園藝術節,使師生在感受愉悅和美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潤澤。
二、校長就是要“領方向”和“導過程”
“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思想通,一通百通”。育才實驗學校在對教師的管理過程中,就是凸顯“源”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把重視教師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李松山校長一直以來都在強調,“領導”實際上就是“領方向”和“導過程”,導過程就是要深入實際,既作滿腔熱情的領跑者和鼓動者,又作頭腦清醒的思索者和解難者。
李松山校長一直以來都在提倡“集體備課”,為落實集體教研,根據中小學的學科特點分部管理,讓學部兩位校長分包三個級段和六級段,分別抓實所有教研組活動;為落實學校的課堂教學流程及各項流程的具體要求和落實,校務會及學部教導處堅持節節督查,發現問題隨時調控;每次考試結束后,學部領導都要深入級段,召開級段成績分析會,和任課教師一起總結經驗、查漏補缺。
教學質量是最不能突擊和虛化的工作,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學部要求課堂后15分鐘所有教師都不能再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講解,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理解、消化、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要求教師必須在這15分鐘內對學生有一個課堂檢測,通過課堂檢測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輔導。
李松山校長坦言,只有大家一起干,才知道哪是溝哪是坎兒,誰是智多星,誰是拼命三郎,這樣才能有效鼓舞士氣,帶領大家攻克難關。
三、理想課堂是“學生敢說、想聽、會思考”
在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之前,育才實驗學校就借用了“楊思”的“學生先學,教師后教”經驗,并對學生做了一次調查,調查的主題是“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心中理想的課堂”。結果發現,學生認同的理想課堂的特征是“教師講得少導得好,學生敢說、想聽、會思考”。
有人說,課改就是“從油鍋里撈孩子”。從油鍋里撈孩子,下手晚了,孩子就“焦”了。課堂上只有通過老師的組織、點撥、控制和激勵,讓學習的主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這樣的課堂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而這種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方法正是需要我們去探究,去實踐的。而“師講生聽”(或講代教,聽代學)、“師問生答”的單一(或教完代學會)、被動的傳統教學方式是有悖于新課改要求的。因此,必須要改,必須要變。
只有“下池”才可能學會“游泳”,先上路,然后去解決路上的問題。近年來,為了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育才實驗學校秉承“以質量求生存,靠管理謀發展,用實績創品牌”的指導思想,積極尋求內涵式發展思路。經過多次討論,確立了以“管理上人文與精細并重,教學上德育和課改同行”為目標,將“25+15”課堂教學法作為學校特色,積極推進“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生本課堂,借此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由弱到強的可持續發展。
四、由學生的“學”確定教師的“教”
有句古話,叫做“勤婆婆帶出懶媳婦”,現在的學生就好像是在“勤婆婆”帶領下的“懶媳婦”,很少主動學習,為什么呢?因為教師對課堂的霸占、對課余時間的侵占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主動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就缺失了主動學習的技巧和能力。
育才的歷屆校長的智慧沉淀,“25+15”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有時間、有興趣地學習并且會學習,努力使學生成為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健康生活、富有當擔和國際視野的平凡而幸福的人。這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把40分鐘時間二次分配為25分鐘和15分鐘;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學生的“學”來確定教師的“教”; 基本操作原則有兩個,一是最大限度地要求教師少講、精講,二是最大程度地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練習量。
引領舞陽教育26年、對教育教學有豐富經驗的張耀國主任,對舞陽的教改工作特別是舞陽育才的教改工作有著特別的關注和深刻的感受。作為縣教研主任,他對全縣年輕教師的幫助更是樂此不疲,關愛有加,特別是舞陽育才的年輕教師朱丹丹、黃燕萍等。每學期教研室都會在育才舉辦各學科的示范課,育才教師參與得最多,聽課、評課的機會也最多。在教研室的幫帶和引領下,育才學校各學科、各年級年輕教師的教學能力穩步提高,有的成長為省市縣級骨干教師,有的成為省市縣學科帶頭人。
“源”教育理論中提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學生會生活。”也就是說教育絕不是僅僅讓學生認識幾個字,會算幾道題而已,而是要學生學會生活。舞陽縣育才學校一直要求在課堂上以學定教,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努力學會的,老師一律不講,凡是能夠通過學生合作學會的,老師一律不講。
這樣的課堂就消除了學生的依賴心理,遇到新的知識和困難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攻克難關,然后是通過合作共同突破,最后才是求助于老師。李松山校長曾在“校長寄語”中說,在育才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培養的學生少了過度依賴,多了自立自強;少了盲目跟進,多了團結協作,這對于日后的人生絕對是不可估量的財富。這就是“靜待花開,做贏在終點的教育”的意義所在!
咨詢熱線(周一至周五9:00~18:00)
18839581212